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_股票配资公司配资_股票配资在哪里配

合法正规的配资平台 问君可识郭元振?一个一辈子玩弄人心却被李隆基玩了的流氓天才!

发布日期:2024-12-27 07:44    点击次数:168

合法正规的配资平台 问君可识郭元振?一个一辈子玩弄人心却被李隆基玩了的流氓天才!

在新能源汽车中,汇流排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及电控系统的桥接元件,其作用是将电池内部的多个电池单体并联起来。按材料分,汇流排可分为:铜汇流排、铝汇流排、铜铝汇流排、铜镍复合汇流排。

郭元振在史书上很牛,牛到什么程度呢?他是唐武庙64将之一,宋武庙72将之一,十七史百将之一,还是唐代宗评前代功臣第二等,与李孝恭、尉迟恭并驾,后又改为上等,与李靖、李勣齐驱。

但他又明显不如上述四位那么出名和喜闻乐见,是他生错了年代?还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他的精彩人生——

流氓县尉

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郭元振的前半生,可以用流氓县尉、大器晚成、一飞冲天来形容。

郭元振,本名郭振,字元振,以字行于世。老郭家虽说不上世家门阀,但也是妥妥的官宦之家,他出身华山以东中原八大姓族之一的太原郭氏,祖上也曾阔过,父亲郭爱就曾担任过济州刺史。

不过,郭元振并没有靠门荫入仕,而是走得正儿八经的科举,他十六岁入太学,十八岁举进士,放榜之后也没有在翰林这样的清水衙门苦熬,就成了大唐最年轻的通泉县县尉。

展开剩余95%

别看县尉仅是从八品的芝麻绿豆小官,却是实打实的大唐公务员,有编制,有实权,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

这个官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三教九流打交道比较多,而这也正好契合了郭元振的性格。

史书说他:“任侠使气,拨去小节”,所以在县尉任上干得是“风生水起”——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

也就是说,郭元振经常干一些铸私钱、掠人口的勾当,以至于百姓厌苦,称之为“流氓县尉”。

不过,郭元振与他的流氓前辈刘季也有相似之处,就是从来不把身外之物当回事,有一次一个身着丧服的人到他门前请求接济,他也不问姓名,就把家中寄来的四十万钱全给了他。还有一次,他外出游玩,路遇一国公之子仗势欺人,他二话不说,纠集几个任侠少年就将其痛扁一顿。

史书说,年轻时的郭元振不以细务为意,爱打抱不平,动不动就将自己的俸禄、钱财赠与宾客,因此虽在当地名声不佳,却颇得属下以及地痞恶霸的拥戴。

他在川蜀过得滋润潇洒,自然也无多少向上爬的心思,再加上他的恶名,因此在通泉县任上一呆就是二十年,直到长寿二年(693年),女皇帝听说了他的“事迹”。

武则天召他入京待罪,却不想给了他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

本来按照常理,皇帝欲治一人之罪,根本不会给任何辩驳的机会,更何况此人还只是一个八品县尉,但怪就怪在,武则天不仅给了机会,还亲自接见了他。

史书没有给出理由,但想来无外乎两点,一是郭家的地位,二是郭元振的相貌。

史书说他:“长七尺,美须髯”,妥妥的帅哥一枚,虽然老郭已年近不惑,但当时武则天的口味可是仍倾向于老帅哥。

否则也不会,仅仅经过一番面试,一个戴罪之人就一飞冲天成为右武卫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前一个是皇帝近卫,后一个更是皇帝面首集中地(奉宸府的前身就是控鹤府)。

当然,也不能否认郭元振的口才和诗学。《新唐书》的原话是:“(武后)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

一开始的武则天也是要面子的。

离间吐蕃

入了幕并不意味着发达,尤其是在武周前期,武曌还没有精虫上脑之时,郭元振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况且一直挂着面首的牌子也不是个事,于是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主动请命出使吐蕃。

出使的过程没有什么好交代的,以郭元振的八面玲珑自然与吐蕃上下打成了一片,尤其是与大论噶尔·赤正赞卓之间。

赤正赞卓?这名字是不是很陌生?不奇怪,因为我也没听说过,毕竟在咱老祖宗的史书里,一般把他叫作论钦陵。

之所以要提这个家伙,不光因为他是吐蕃大论(吐蕃相分大论、小论,大论相当于大唐首席宰相),更在于他是个吐蕃战神,还是空前绝后的那种——

在初唐那个武德最为充沛的年代,却被论钦陵在大非川、青海和素罗汗山连续三次击败,被歼灭十余万人,薛仁贵、李敬玄、王孝杰等大牛不但都沦为了背景帝,还统统被处以重罚。像李敬玄这位宰相就被贬为了衡州刺史,王孝杰被免官仅保留了待遇,薛仁贵更是被一撸到底,成了平头老百姓。

整个大唐上下都拿论钦陵没辙,所以老郭的这次镀金之旅硬生生被搞成了“最后通牒”。

论钦陵要求大唐罢免安西四镇之兵,瓜分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乐呵呵的表示一定支持好哥们,劝说皇帝答应这个理所应当的要求。

但他一回来,就劝武则天拒绝割地,并以自己在吐蕃的所见所闻分析道——

“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举其徒,固亦难矣。斯亦离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

郭元振的一番话不仅令朝堂大惊,也让武则天刮目想看——留在奉宸殿还真是大材小用了。

于是采纳了郭元振的建议,暗戳戳的遣人跑到高原上去挑拨离间。

老郭采取的具体策略是,一方面派人向吐蕃赞普进献珠宝,大造与吐蕃和解的舆论;另一方面又派人直接与论钦陵接触,极尽奉承之能事,还私下散布吐蕃大相不愿和谈的假象。

于是,赞普忌之,百姓怨之,最后终于搞得赤都松赞跟论钦陵反目,并掀起一场内战。结果是论钦陵被杀,其弟政赞藏顿率残部七千帐投唐。

赤都松赞虽是吐蕃人,却也懂得打蛇不死,反遭其殃的道理。所以政赞藏顿刚安顿下来,他就遣大将麴莽布支撵着屁股追杀过来。

但没了论钦陵的吐蕃果然不行,700年的洪源谷之战,竟然被73岁的唐休璟杀了个六进六出,六战皆捷。吐蕃被揍了个半身不遂,就此一蹶不振。

威震西凉

论钦陵一事,郭元振居功至伟,武则天也乐得将其外放,希望他再立新功,为自己添光添彩。于是,大足元年(701年),吐蕃与后突厥联合进犯凉州时,郭元振就被任命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率五万大军奔赴河西。

让一介文官统领大军与敌血战沙场,有些人肯定在腹诽,则天女皇是不是脑袋秀逗了?老郭是能侃,能忽悠,还有点阴险,但他能提刀上阵,沙场秋点兵?

不是人家武曌胡乱点将,而是我们受宋明两朝书生打仗的呵呵本事影响,思想固化了。

事实上两宋之前文武是不分家的,跨行、转行如便饭。

比如商鞅,一边忙活着变法把秦国弄成了当世第一强国,一边率领军 队打下了六百里商於之地。

比如在唐朝,史书上就明确无误的盖棺定论——“宰相文武兼者,当时称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刘仁愿云”,后面三位都是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文官。

所以两宋之前对杰出人才有个评价标准,叫“出将入相”,上马能平天下,下马可治天下,只是后来被张浚、韩琦这样文官政治下的人才给玩坏了。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科举变味了——隋唐科举科目是君子六艺,其中的射、御、数是基本的军事常识,两宋以后就只靠四书五经决定命运了。

所以汉唐时手中持卷,腰间佩剑,口呼复仇的儒生,才变成了两宋以后连只鸡都不敢宰的废物士大夫。

因此,武则天一提出让郭元振统军出征,便全票通过,无一人置喙。

而老郭帅哥也没有让人失望。

他一到凉州,便征调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二百万,分十道并进,过青海,进击逻些(吐蕃赞普牙帐处)。

老郭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凉州西抵吐蕃,北有突厥,久示其弱,所以有必要来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张扬国威;二是士大夫做事,要的就是将兵万里的那副卖弄范儿,Pose一定要摆的帅,气势必须给的足。

以老郭后来的成就来看,应该是前者居多,但以他的厚黑心理后者也不能排除。

最终的结果证明了老郭策略的正确。唐军距离逻些还有几十里,吐蕃赞普便闻风请和,献马三千,黄金三万,牛羊不可胜计,后突厥也献马二千,并将俘获的凉州人好吃好喝伺候一番后放归中土。

郭元振治理凉州五年,充分展现了他擅长安抚的特长,史书说他:“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另外,他实行屯田,“积军粮支数十年”,他广建边城,将凉州边境向西拓展了一千五百里。

他的声名大多就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

哭吊乌质勒

老郭一生最传奇的一幕发生在他任安西大都护的次年。

神龙二年(706年)腊月,安西突降暴雪,集帅气与流氓于一身的安西大都护郭元振,骑着一匹快马来到了突骑施部落首领乌质勒的牙帐。

以郭同志的威名,加上又远道而来,乌质勒自然出门相迎。因为情况重大(商议安定碎叶的重要部署),郭都护也不进帐,便在帐外跟乌统领攀谈了起来。

这一谈就是大半个时辰,郭元振一动没动,身为主人的乌质勒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年老比不得年轻人,于是二人在户外较着劲谈完了事情,此时大雪已下了一尺来厚。

老郭年轻力壮(五十岁),又一身武艺,自然不碍事,那乌质勒却是体弱多病,这次议事之后,竟因不胜风寒,当夜一命呜呼了。

这一下可捅了大篓子。

乌质勒之子娑葛认定这是一起故意谋杀案,是郭元振利用大自然剿了自己的老爸。

大半夜,他和一帮人在牙帐里宣誓,郭元振的副使正要去外头(撒尿或是干别的),刚巧路过,听到一帮人破口大骂,隐约听见什么诛杀一类的字眼,于是飞奔回牙帐,劝主使大人赶紧闪人。郭元振听完,却非常淡定:“我以诚待人,何惧之有?”躺到毯子上继续睡觉。

次日一早,老郭快步向娑葛的牙帐走去。

一帮突骑施头领正围着老首领的遗体,做悲愤状,郭元振也不管其他人怪异的眼神,一下扑到乌质勒尸身前,“我的可汗啊……”哇哇大哭起来。其他人疑惑的看着这个唐朝将军,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下来的场景,更让他们终生难忘。

老郭一把鼻涕一把泪,嗓门震天响,几乎呕出血来。突骑施人知道,中原人哭爹就是这么哭的,像这种哭法,绝对是真情流露,做不得假,于是娑葛被感动了,他扶起哀痛欲绝的郭元振,大声说:“我错怪将军了!”

这日,娑葛宣布:向长安进献良马五千、骆二百、牛羊十万,与大唐修好,郭元振也投桃报李,宣诏:娑葛继承他父亲愠鹿州都督、怀德王的爵位。

双方各取所需,一时亲热的不得了。

那么,坑死乌质勒这件事,老郭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呢?个人以为是有意的。

其一,自从乌质勒占领碎叶及周边后,善于统军的他很快就笼络起来若干部落,手下有二十名都督,每个都督又领七千人,兵马至少有14万。以至于身在朝廷的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死活都不敢再回碎叶了(其实就是被乌质勒赶跑的)。

站来老郭的立场,他可不想安西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即便乌质勒对大唐释放的是善意。

其二,老郭不可能不清楚乌质勒的年龄及身体状况;

其三,大雪天两个统帅在户外一聊大半个时辰,太不合理。

不过,要说郭元振有直接害死乌质勒的想法,倒不至于,但让其大病一场、一段时日后一命呜呼,引起突骑施的内乱倒是符合老郭的人设。

此事更像是他演戏演砸了,不过他的应对倒颇有当年诸葛亮哭周瑜的风采。

对抗宗楚客

景龙二年(708年),突骑施一个名叫阙啜忠节的人,不服新首领,领着一帮弟兄,发动了内攻,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逐渐不敌。

老郭得知情况,便上奏说一定要让阙啜忠节入朝宿卫,实际是行分化之策,李显本就喜欢忠臣义士,于是下令,召其入朝。

见大唐愿意收留,阙啜忠节立马闪人。他拿着皇敕,一路狂奔,一直走到播仙城(新疆且末),人困马乏,才停下来休息。

在这里,他碰见了播仙城的经略使,大唐右威卫将军周以悌。

周以悌,是个喜欢掏心窝子的好人,同时也是个滥好人。

他见阙啜忠节骑着马,只带了几百人赶路,连连摇头,忠节问其故,他反问道:“国家赐你高官显爵,为何?”

“是因为皇帝仁义。”

“错!因为皇上认为你有部落,瞧瞧你这么少的人马,回去还想拿俸禄?生死都难保啊!”

恐吓之后,自然就进入了周的话语陷阱,他劝阙啜不要入朝,而是联合安西军与吐蕃共击娑葛,同时厚贿宰相宗楚客,求册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抚突厥十姓人马,这样既能报娑葛相欺之仇,又可以保住对部落的控制,胜于入朝受制于人。

忠节一听,有理有理,就这么定了。

于是回过身来,率军攻打于阗坎城,同时拿出一大笔财产,派人送到长安,交到了宗楚客手里。

郭元振对安西的形势一清二楚,突骑施在西域的情势远比大唐强,安西军背靠长安才勉强与之维持一个均势,而吐蕃虽然暂时求和,但一直觊觎安西四镇之地,又怎会轻易出兵?即便出兵也是趁火打劫,绝不会白白替大唐卖命。

所以,一听周以悌所为,老郭便火冒三丈,上书力谏不可:“吐蕃绝不可用,他们求和不是因为仰慕大唐文化,而是最近国内瘟疫横行,又有内乱。委曲求全时,还指望他们出兵,岂不可笑?忠节不顾大计,要为吐蕃当向导,恐会危及四镇,望陛下明断。”

可惜,李显能力有限,分析了半天,最终还是采纳了宗楚客坑爹的建议。

不久,李显派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阙啜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理四镇事务,以将军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征发甘、凉二州兵马,兼征吐蕃大军,讨伐娑葛。

宗老师如此建议也就罢了,嘴还不严实。上奏以后,他口无遮拦,当着娑葛使者(来献马的)的面就把计划说了出来。使者听后,骑着快马就往碎叶跑了。

结果就是娑葛连夜发兵,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拨换,五千骑出焉耆,五千骑出疏勒,共两万铁骑,朝着四镇和十姓发动了突然袭击。

远在疏勒的郭元振在河口立栅,不敢妄动,而阙啜忠节和冯嘉宾,刚刚赶到计舒河口。娑葛遣兵直入,生擒忠节,杀死嘉宾。一路杀到了僻城,生擒吕守素,将之绑在驿站柱子上猛砍泄愤,又猛攻火烧城,将牛师奖杀得大败。随后,浩浩荡荡往安西杀去,即日攻陷安西,断绝四镇,遣使责问李显——你想干啥?

而此时的吐蕃还在纠结要不要出兵捞一把。

事到如今,多数人肯定会认为宗楚客很惭愧很后悔,但事实告诉你什么是“政客”嘴脸。

宗老师非但不认罪,反而诬陷郭元振要谋反,理由是娑葛起兵前曾给郭大都护写了一封信(确实写了,不过是陈述起兵的理由,发发牢骚而已)。

宗楚客很能说,李显信了三分,郭元振的反应,又让李显信了七分。

最初,宗楚客是把责任都推到了郭元振头上,说他在疏勒消极抵抗,以致有此败,并不是自己的战略有问题。于是李显就打算让周以悌代替郭元振统帅兵马,把郭叫回来述职。

然而接到命令,郭元振非但没回朝,还上书反驳说一回朝,整个西域就都没了。

宗楚客是不会管西域有的没的,既然你郭元振不从诏令,本人正好诬陷。

然而就在宗老师暗爽奸计得售之时,郭元振已经让儿子郭鸿骑着快马跑回长安复命了。他上书不回只是打一个掩护,怕宗楚客在路上弄什么幺蛾子,当然也怕这个自己从来没见过面的皇帝真砍了自己。

李显虽然是宠妻狂魔,但并不傻,听完郭鸿的解释(还拿出了娑葛给老郭的书信),当即就信了七分(也由不得他不信,毕竟形势比人强)。

宗楚客、周以悌气的连蹦带跳,但两人愤怒的方式不一样。宗老师还是一脸正义相,也不多逼迫李显,但周以悌却大呼不爽(毕竟副都护没有了),言辞激烈的求皇帝为他做主。

李显怒了:好了,都别说了,周以悌流放白州,郭元振继续留任,娑葛册为十四姓可汗,既往不咎。

至于宗楚客,李显只是深情地望了一眼,尽在不言中。次年三月,宗老师就被提成了中书令,取代了在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杀死的武三思的位置。

骊山军演

郭元振是玩弄人心的高手,却玩不过黄袍加身的李隆基。

老郭在武周朝发迹,受武则天提携,算是武则天的铁杆心腹+宠臣幕宾,但他却从不会让自己陷入政争。

神龙政变,五王改朝换代,老郭在凉州不发一言;唐隆政变,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他依然在安西静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

对于老郭这样的封疆大吏,自然是一动不如一静,坐看风云才是上上之策,但这样做也有弊端,就是新皇继位,必然不会拿你当心腹。

所以李旦一继位,就将老郭召了回来,虽然拜为太仆卿,银青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三品,但相比以前的大权在握是明显不如了。景云二年(711年),老郭甚至被罢去相位,去朔方修筑定远城。

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才又以兵部尚书之职再次回朝,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年七月,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老郭这次还是没有站队,他亲自率兵“保护”太上皇李旦,在中书省宿卫十四夜。

老郭的算盘打得很精,无论谁胜,他都是有功无过。

所以,他虽然事后被加御史大夫、天下行军大元帅,却不受新帝的亲近,甚至被拿来当做树立威信,杀鸡儆猴的对象。

先天二年,李隆基决定在骊山举行军演,由兵部尚书郭元振全权负责相关事宜。

骊山之下,二十万大军盘踞了五十里地,旌旗蔽日,不着边际。不过,比较捉急的是,面对新皇帝,这二十万大军却跟一群几天没吃过草的牛羊似的,东一坨,西一堆,散漫无序。

李隆基当即大怒,这哪是阅兵,简直就是放羊!于是,下令杀了三军统帅、兵部尚书——郭元振。

老郭是三朝老将,名震宇内,为大唐开拓了一千五百里江山,吐蕃、突厥都对这个流氓将军无可奈何,新皇帝却想杀了他。

这个指令,让在场所有人都傻眼了——震慑群臣,您老也不用专挑绝不能杀的人杀吧?

于是,宰相张说第一个冲了出来,跪倒在地,说郭有大功,不可轻杀,随后刘幽求等近臣也加入了求情的队伍。

君臣这场戏演得比较业余,还没等思忖,皇帝就变得从善如流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把郭元振流放到新州去,斩了给事中、军演典议唐绍,以儆效尤!”

百官立在那里,不敢多说一句,李隆基觉得自己很成功。

但郭元振却遭了无妄之灾,他从一品尚书直接成了流放的囚徒,任谁这道坎也过不去,虽然不久后李隆基就特赦他,起复为饶州司马,但他依然抑郁难平,在赴任途中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八岁。

总体来说,郭元振这个人,长处是建设、安抚,更适合搞搞外交,耍耍奸计,杀敌于无形之中,诱敌于千里之外。短处是生性散漫,从不把小事放在心上,什么资望风骨,什么队列军容,都是扯淡。李隆基在让他“把关”军演时,就存了拿他开刀的想法。

但总结他这一生,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合法正规的配资平台,算得上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发布于:广东省